2014保險業(yè)將迎來哪些突破:改革激發(fā)市場潛能
回顧2013年,從8月初的壽險費率市場化改革正式啟動,到11月初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保險業(yè)的改革不斷深化。而展望2014年,保險業(yè)將迎來哪些突破呢?
我們預計,市場化轉型將激活龐大的保險需求市場,行業(yè)新一輪變革在即,而保險龍頭企業(yè)已經先謀先動。
過去:理財類產品支撐的繁榮從1999年6月開始,保監(jiān)會緊急叫停了高利率保單,并將預定利率限定在2.5%以內。自此以后的14年間,傳統(tǒng)險在預定利率指導價的重壓之下,占比不斷縮小。
同時,市場總保費依然保持了14年的持續(xù)增長(2011年由于口徑變化導致負增長,實際當年的規(guī)模保費增長5.13%),這主要歸功于理財類保險產品的創(chuàng)新,如投連險、分紅險、萬能險,以及短期兩全險等(在這里,我們把這四種產品視為理財類保險產品)。
當時,在傳統(tǒng)險高利率叫停以后,能夠迅速轉型的公司在上一次變革中抓住了風格轉換機遇,而成為第一批上市的險企。
具體來看,理財類保單從2000年誕生后的幾年里迅猛發(fā)展,到2004年,其占新單中的比重已經從零提升至85%,到2009年達到峰值的99%。理財類保單保費占總保費的比重,也從2004年的58%提升到2010年的峰值,達到81%。
不過,理財類保險產品占比過高也帶來了一些弊端。例如,在保險投資端尚未充分放開的時候,產品無法突出自身特色,同時在資金成本和投資上的優(yōu)勢也無法體現;而在投資端逐漸放開之時,產品預期收益率被同質化的競爭產品綁架,費用大量貢獻給中間渠道,而利差成為決定保險公司利潤的主要部分,業(yè)績波動加劇。
未來:保險需求創(chuàng)造新動力
● 需求創(chuàng)造一:保障屬性提高
從險種上看,我們認為,我國的保險深度和密度被高估了。據有關測算,我國大陸的壽險深度為3%,而中國臺灣地區(qū)、美國和全球的均值分別為13%、8%、7%。大陸的人均壽險保費是100美元,而上述其他三個地區(qū)分別為2800美元、1700美元和400美元。從險種結構上看,大陸壽險保費中80%為理財類保險,其中主要是快速返還型的“類通道”產品。而在美國,其主要的產品為保障型的人壽保險(占比21%)、年金保險(占比53%)和健康險(占比26%)。
其實,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美國的人壽保險保費占比遠高于年金保險。而從1986年開始,年金保險保費超過了人壽保費,到2012年,年金保險的保費收入已經變?yōu)楹笳叩膬杀抖?。而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就是稅收優(yōu)惠制度的出臺。1978年,美國出臺了《國內稅收法》,其中第401條K項規(guī)定企業(yè)為員工設立401K賬戶,對于員工和企業(yè)存入的供退休后領取的資金采取稅收遞延優(yōu)惠。這催生了年金保險在美國的迅猛發(fā)展。
除美國之外,中國臺灣地區(qū)、日本、澳大利亞等保險發(fā)達的地區(qū)均有類似的政策。
當然,我國大陸也在今年1月1日開始實施年金稅延優(yōu)惠政策,未來年金保險產品的發(fā)展廣受期待。
● 需求創(chuàng)造二:銀保渠道再改革
除了從險種上給我國保險的深度和密度減掉水分之外,我們還可以從渠道上來剖析。
2013年的高收益理財類保單頻出,發(fā)起方有不少是近幾年成立的地方系新保險公司、業(yè)務處于快速增長期的銀行系保險公司,以及考慮到市場規(guī)模和流動性壓力而應戰(zhàn)的大中型險企。這些產品絕大部分由銀行渠道賣出。
銀保渠道可以給保險公司迅速帶來大量現金流和市場地位,但是缺點也很明顯。首先,保費收入過分依賴他人或者外圍環(huán)境,規(guī)模容易大幅波動,流動性難以控制;其次,客戶維護也受制于人,投保需求單一,潛在客戶難以拓展;最后,這部分保單弱化了保障屬性,很難稱做是保險需求,利潤貢獻度低。
具體來看,一方面,近年來通過銀保渠道賣出的許多保單相當于是五年期的定期存款,不能反映真正的保險需求和供給;另一方面,除了歐洲發(fā)達國家外,我國的銀保渠道占比(達到40% -50%)高過其他主要國家。而那些歐洲國家的銀保產品也不是存款類產品,而是價值率不弱于個險渠道的產品(歐洲是銀行保險的發(fā)源地,且主要的產品提供商為銀行和保險相互深度控股的保險集團)。它們的銀保產品和我們的渠道有很大區(qū)別。
因此,將銀保渠道扣除后的以個險渠道為主的保費,才更貼近真實的保險市場存量。其實,我國的個險渠道保險深度和密度分別只有1%和50美元,比上述的數據減少了一半。
圖1展示了從2004-2011年間我國保費增速的相關數據,從中可以看出,兩條藍線有平移一年的一致性,前一年投資收益率(淺藍色)的高低直接影響下一年的總保費增速(深藍色),增速的波動主要來自于人們對于分紅或者投資收益的關注,特別是在2008年之后的股市低迷期,保費增速有了大幅下滑。而個險渠道保費(紅色)的增速則在2005年以后保持了平穩(wěn)的增長,基本跟隨GDP增速(綠色短線),且一直超越經濟增速10個百分點左右。另外,盡管代理人增速(橙色虛線)受到各種行業(yè)景氣度的影響而有波動,但是個險渠道保費的增速卻沒有受其明顯的影響。因此,我們作出如下判斷:第一,個險渠道是引領我國保險深度和密度追趕他國平均水平的潛在動力;第二,我國保險深度和密度的提升是由經濟發(fā)展和可支配收入提高帶來的既有市場空間,對于代理人團隊數量的敏感性不高,保障性需求總會被創(chuàng)造或者自動涌現;第三,目前保險業(yè)的大部分資源和費用流入了以銀保渠道為代表的理財類保險產品中,這部分資源轉移得越早、越充分,越有利于實現保險業(yè)務有質量地增長,以及把深度和密度空間轉化為業(yè)績;第四,銀保渠道也面臨轉型壓力,割舍簡單的通道收費模式、挖掘有保障屬性的保險需求才是立身之本。
上述第三點判斷,在2011年叫停銀保駐點和理財產品擠壓等外部壓力下就已經開始了。這是當時行業(yè)的“威脅”,同時也給行業(yè)帶來轉型的“機遇”:隨著銀行控股保險公司的建立和壯大,這塊理財類產品市場終究會被渠道擁有者拿走。
不過,經過兩年轉型,有一些保險公司已經將精力轉回自有的市場和渠道——保障類產品和代理人隊伍,且與之前的行業(yè)變革一致,這種先導性的動作又是由大型險企先聞先動。我們預計,在2014年,乘著普通型人身險費率改革的東風,將看到更多大型公司銀保躉交理財保費的減少和保障類保費的增加。
其實,向銀保渠道“開刀”的改革不僅自發(fā)于險企,也匯聚于監(jiān)管層。2013年11月底,銀監(jiān)會下發(fā)了《關于進一步規(guī)范銀行、郵政保險代理渠道銷售行為的通知(征求意見稿)》,預計將在2014年年初實施。其中,意見稿最重要的兩條值得我們關注:一是提出銀保產品應更注重保障性的要求,二是解除駐點銷售禁令。
總體來看,上述兩條規(guī)定都是銀監(jiān)會希望銀保渠道向保障轉型的稍顯急切的舉措,短期來看可能給中國平安等持續(xù)專注價值的公司一些獨占性的發(fā)展空間,長期來看將引導我國向國外高質量銀保模式轉化。
● 需求創(chuàng)造三:投資和費率改革
我們知道,傳統(tǒng)險曾經在1999年之前獨占市場,又在之后的費率管制時期受到理財類產品侵占,那么使其奪回市場的武器就是管制的放松和投資收益率的提高。
當然,在保險投資新政拓寬投資渠道后,資金配置將向債券投資計劃和信托理財計劃等長期固定收益類產品轉移。此類風險資產占比的增加將長期提升保險投資收益的穩(wěn)定性,在趨向5.5%的長期投資收益率假設后,也會減少對于股市投資的依賴。
在這種趨勢和減值充分的共同影響下,雖然2013年前三季度上證綜指下跌了5%、長期債券指數下跌了4%,但各家公司的總投資收益率均顯著提升。
具體來看,四家上市保險公司的總投資收益率均由2012年全年的3%左右提升至5%附近。中國平安2013年前三季度的總投資收益率為5.0%,凈投資收益率為4.9%,均為自2011年以來的最高值。而中國人壽2013年前三季度的總投資收益率為4.97%,凈投資收益率為4.51%,這兩個數字也是從2011年中國人壽公布該值以來的最高水平。
綜合來看,壽險費率市場化初期,“基準利率”未動而“市場利率”已經上揚。監(jiān)管層抓住了這個時點大幅放開投資渠道,并搭配小幅放開預定利率,實現了資金成本上升弱于投資收益率上升的目標,又打開了普通型險種的市場空間。在上市的四家保險公司中,新華保險和中國平安已經走出了不同的費改新產品之路,未來值得期待。 -
資料來源:公司數據,招商證券研究發(fā)展中心。 (作者單位:招商證券研究發(fā)展中心)